2016年7月,「寶可夢 GO」的推出讓全球玩家如癡如醉,這款增強現實應用程式迅速在過去幾年內贏得超過十億部手機用戶的青睞。然而,隨著遊戲的火爆,其背後的數據收集活動開始引起廣泛關注。根據《Jalopnik》的一篇報導,這款遊戲不僅僅是為了娛樂,還可能是用來收集地理數據,以便快速建立一個與 Google 地圖競爭的 AI 系統。
首先,「寶可夢 GO」的遊戲機制要求玩家在現實世界中到不同的地點捕捉寶可夢,這一特性使得開發公司 Niantic 能夠從玩家的行動中收集大量的數據。Niantic 利用玩家走動的數據來記錄和掃描地點,這些數據甚至讓 Niantic 能夠獲得一些 Google 街景圖沒有覆蓋的地區資訊。透過這種創新方式,Niantic 建立了一個更為詳細的街道、步道、公園以及商業區的模型。
根據 Niantic 的說法,其視覺定位系統的開發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並且公司目前已經開發出全球超過 1000 萬個地點的詳細掃描數據。每週用戶們會捕捉約 100 萬個新的個別掃描,這些掃描不僅為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圖像數據,還用來訓練超過 5000 萬個神經網路,以模擬和重建現實空間的虛擬視圖。
這種資料的用途相當廣泛,Niantic 不僅能夠提高增強現實產品的準確性,還可以改進自主系統與導航技術。透過應用這些地理數據,Niantic 得以更好地了解用戶的行為模式,並協助判斷兩個地點之間的最佳步行路徑。
事實上,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集資數據的做法或許是不可接受的,因為他們擔心個人隱私的洩露。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或許是一個讓科技進步和城市規劃得以改進的契機。無論如何,隨著 Niantic 的發展與擴張,用戶在享用這些創新技術的同時,無形中也在為其提供了數據支持,而這一切的背後,似乎與 Google 地圖的競爭關係也愈發鮮明。
此次報導詳細探討了「寶可夢 GO」這款遊戲如何演變成一個數據大獵手的角色,以及 Niantic 如何利用這些收集到的資源來推進其 AI 項目。趁著科技發展的浪潮,我們不妨思考一下,未來科技與隱私之間的關係將如何改變,也許這也是一個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 圖片來源: Vox